这是颜面

说在前面,注解说明见规则页


79

执大象,天下往。
往而不害,安平大。
乐与饵,过12止。
故道之出言也,曰:
谈呵其无味也,
视之不足见也,
听之不足闻也,
用之不可既3也。

注解

执掌大道
去教化天下
这样去做不是害人
而是使天下达到安,达到平,达到大。注意,这是修行层次的上进。安是静是无,平是平等不二,大是道大
道,平常人以为可以如音乐去听闻,如食物去品尝
通过推究道,令他们改正错误认识。
因此,出言讲什么是道
曰:说它是什么味道,道无味可品尝
看它也不足以看见
听它也不足以听见
道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。

笔记

  • 本章核心:执大象,天下往。
    悟道者,都会执大象,天下往
    “圣人处无为之事,圣人行不言之教”,以此去教化天下。这样,天下才能“安平大”。
    道之象,就是大象。道本无形无象,所以,大象就是“无”。执无去安平大,也就是无为而治天下。
  • 道不可思议,不可靠感官感觉。
    平常人以为道可以象音乐一样去听闻,象饵一样去品尝,这是错误的。通过推究道,可以改正人们对道错误的认识。实际来说,道说不得,思不得,看不得,听不得,触不得,嗅不得,尝不得。悟道之人都明白这个道理。对刚闻道者,都是这样去说。在这也是这样。这样说,又容易使人误解道是离开一切的,实际来说,道就是一切,一切也是道。
    常有人说:“言语道断”,这样说当然有道理了,令人不执着语言文字相,从而悟道。可悟道后才知道,即便言语,道也是不断的。也就是六祖说的“本自具足”了。
    老子修行到高层次,他所说的“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”,那是达到空无,是修行境界,不可以用平常意义去理解。都知道“本来无一物”这句话,可处在不同层次上,理解各个不同。大师的层次是开悟,我们只能去理解,相差何止十万八千啊。

35 (通行本)

执大象,天下往。
往而不害,安平太。
乐与饵,过客止。
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;
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足既。

通行本问题

  1. 帛书本“安平大”,通行本改成“安平太”,不解大字。“过格止”,后人不解其意,把格字修改成客字,大谬。意义大变。本是推究止过之含义,变成过客停下来之含义,大错。
  2. 帛书本“故道之出言也,曰”,既然把格字改成客字,为了前后通顺,只好把这一句改成“道之出口”四个字。真是胆大妄为啊。老子,遇到这样的崇拜者,真是不幸。
  3. 帛书本“谈呵其无味也”,既然上句话改成“道之出口”,那么谈字,也就只好改成淡字了。
  4. 帛书本“视之不足见也,听之不足闻也,用之不可既也”,通行本删掉也字,追求骈文效果。最后一句中的可字,修改成足字,大谬。

  1. 过,〈书-大禹谟〉宥过无大。「註」过者,不识而误犯也。〈前汉-文帝紀〉俱去細过,偕归大道 

  2. 格,推究 

  3. 既,〈春秋-桓公三年〉。秋,七月,壬辰,朔,日有食之,既。「杜预注」既,尽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