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颜面

说在前面,注解说明见规则页


81

道恒,无1名。
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2
化而欲作,吾将tián3之以无名之朴4
tián之以无名之朴,夫亦将不辱5
不辱以情6,天地将自正。

注解

道是永恒的。无名:无名说,只能用“无”字而说之。注意,在道德经最后,老子又指出道是永恒的,是不可名说的。永恒,道乃最尊最贵者;无名,道在行而不在言。
侯王若能守住“无为”,万物也将自化为无。能守之道绝不是道本身。守是守道发挥作用之“无”,这无也叫一,叫朴。注意,侯王,在理解上要上升到心王高度。
化而又欲兴起有为的话
不能名说的朴,也就是无,我将使其填塞天地间,无处不无。
用不能名说的朴也即“无”充塞天地。
也将不埋没“有”。
不埋没“有”,是因复归于性。注意,性和玄是一个层次概念,都是道用,都是第二月。性,表现的是道有的一面。
复归到性,天地都将归“无”而自正了。老子体系中,无,就是正。注意,老子的正,绝不仅仅是无,还“亦将不辱,不辱以情”,也即还有性在,还有道在。反之,就陷入顽空了

笔记

  • 本章核心:无,不是顽空,还有性在。归性,天地将自正矣。
    1. 老子在道德经最后,又一次强调“道是永恒的,不可名说的”
      • 道恒:道是永恒的。永恒的就是长生久视的,不死的,不变不动的。此永恒之道,产生非永恒之道,也即产生世间万物。所以,道是最最尊贵的。老子指明,万物纷纭,都要各个归复其根,那就是归还道。
      • 无名:道,不可名说。只能行。道无形物象,因此无名,也即什么都说不得。任何名说,都有概念,都有念,而道是无知无欲无念的。所以,道,说不得。
        人们都在说道,很少有人行道。而行道,是最重要的,只有行道,才可归复其根,也即回归大道。
    2. 怎样做才可归还道?
      • 首先,行无为。
        也就是行老子说的“不得”之德,玄德也。
        通行本第五十四章,老子说以无为“修之身,修之家,修之乡,修之邦,修之天下”,无为之德就会普及天下,这才是善建无为而不拔者。
        道,“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”。注意,这侯王,理解成国王,是低层次的,还不入道。只有明白那是“心王”,才算入道了。同时,能守之道绝不是道本身,而是道发挥作用之“无”,这无也叫一,叫朴。生活中守道,就是在生活中行无为。心真能行无为的话,万物也将自化为静,也即化为“无”,最终归附于道。
      • 其次,心要观。
        也即老子说的“观身观家观乡观邦观天下”。
        行无为,是很难做到的。“化而欲作”,也即化成有为,也是正常的,这早已根深蒂固了。 老子大喝: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”。这就是“观”。也就是以“无”观世间万物。观身,观家,观邦,观天下,都是以无观之。这和后来佛祖在金刚经中所说“把一切当作梦幻去观”,道理是一样的。
        以无“观”万物,万物最终都归根到无,最后达到无身无天下乃至无恒心,清清静静,无知无欲,无圣无凡,也即达到永恒,便是归还道。
        这正是善抱一而不脱者。
    3. 无,不是顽空,还有性在。
      归性,天地将自正矣。 阗之以无名之朴,夫亦将不辱。不辱以情,天地将自正: 用无观一切,最终归于无,这也将不埋没“有”。不埋没“有”,是因复归于 性。注意,性和玄是一个层次概念,都是道用,都是第二月。性,表现的是道 有的一面。玄,表现的是道无的一面。还有性在,就是浴神不死;不死之神, 就是心。这归空之心,见其有,叫做性;见其无,叫做玄。了无分别,清净不 动,就是所谓的道。 所以,以为空就是道,修行上,离老子层次不止一步。

37 (通行本)

道常,无为而无不为。
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
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
镇之以无名之朴,夫将不欲。
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。

通行本问题

  1. 帛书本“道恒,无名”,后人看到第三十二章开篇也是这四个字,为了避免他们看到的复,遂把恒字改成常字,避汉朝皇帝讳而已;把无名二字改成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也不离无字。这样,就避免了和三十二章的复。
  2. 帛书本“夫亦将不辱”,通行本改成“夫将不欲”,辱字换成欲字,意义大变。原文本义是“无充塞天地,也不埋没有”,通行本变成了“镇住有,将不欲有”,这样的修改者可就落入空空之中了,也就是断灭。老子修行层次被抹杀了。
  3. 帛书本“不辱以情,天地将自正”,后人把辱换成欲,自然把情换成静,这样,他们的天下也就将自定了。原本含义是“不埋没有,因为还有性在。归还到性,天地就将自正了”,而通行本改成“不欲以静,天地将自正”,意义大变。这样,自然墮入顽空。

  1. 无,字取通行本。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。所有无字,本此而来 

  2. 化,字取帛书乙本,甲本字左石,右酷似博右半边 

  3. 阗,填塞。字取帛书乙本 

  4. 朴,字取乙本,甲本酷似寮字 

  5. 辱,埋没。〈左传-襄公三十年〉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 

  6. 情,性。〈吕氏春秋-上德〉注:性也。情字取于帛书甲本